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做出“先吃哪个苹果”的选择;在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公路人也经常要做出“先修哪一段路”的选择。如果每天先挑烂苹果吃,人们就很可能总是在吃烂苹果;同样的,如果公路人每年都先挑差的路修,那么公路人也会总是在修差路。实际中,由于好路养护缺失,导致人们总是要由差路先修起,变成了只修差路,疲于奔波,于是,好路往往得不到合理的保养。
为何会有“烂苹果”
从驾乘人员感受上评价,车辙深度大于等于15毫米,国际平整度指数IRI大于等于3.5米/公里,驾乘人员的不舒适感就会加剧,这样的公路也就是相当于“烂苹果”的差路。从路况衰减规律上评价,如果车辙深度指数RDI在60至70之间,路面状况指数PCI在85至90之间,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在80至85,那么高速公路的路面性能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如果低于以上标准,那么高速公路的路面性能将进入快速衰减期。
高速公路路况差,一般是因为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养护理念的偏差、交通量以及重载交通快速增长、养护规划针对性不强以及预算规划与养护规划未实现有效衔接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
在今年的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上揭晓的“十二五”国检排名中,辽宁在高速公路评分中名列全国******,高速公路养护成效突出。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资金缺口约为50%。养护里程的激增和周期性养护高峰期的到来,是养护资金产生较大缺口的主要原因。截至“十二五”末,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速公路陆续达到大中修期。
养护理念有偏差也是高速公路路况差的一个原因。早期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主,养护投资较少,重建轻养带来的后续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对预防性养护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剩余资金进行预防性养护,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系统性研究深度更是不足。
近年来,交通量的增加大于建设的预测量,客货运输重载化日趋严重,这就导致了路况质量衰减速度超出了养护资金承受能力,路况下降得太快,以至于差路总也修不完。
养护规划所取参数(交通量、重车比例等),前期规划与实际需求产生偏差;在养护规划中,对每一路段的全寿命周期养护设计考虑不足。这些针对性不强也是造成路况不佳的原因之一。
此外,预算规划与养护规划未实现有效衔接。现有的养护规划需求,是根据路况约束条件下制定的大中修等养护规划,极少考虑到资金的约束需求,往往造成规划的养护需求远大于预算,以至于养护规划需求得不到彻底实施。
如何不吃“烂苹果”
检测设计一体化 加强路况、交通量、长期性能等检测,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检测指标控制体系。高度集成检测、评价、决策、研发、设计、施工、后评价等环节,实现养护工作全过程的无缝链接,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全产业链的养护管理体系,实现全寿命周期质量和成本控制。
养护决策科学化 要将人工的、粗放的、低效的、被动的主观经验判断,转变为智能的、精准的、高效的、主动的客观科学决策。这就需要建立公路基础数据库集成系统,对公路属性、养护历史、路况检测、安全评价和交通量监测等数据进行采集,经过路面性能衰变方程、专家辅助系统、养护标准、资金约束、安全评价、养护预警等综合分析,进行长期使用性能的预测,并提出全寿命养护计划和每年养护计划等建议。
养护规划的动态调整 养护规划需要在养护资金预算约束条件下,对养护规划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资金优化分配。
加强养护管理 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养护工作是对公路资产的******保护,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进行全寿命周期养护,加强日常养护管理 ,加强治理超限超载。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利用快修快补、循环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养护工程后评估等新技术,结合绿色节能材料、应急保畅新材料、路面新结构等新材料,配合再生利用、养护作业标准化、高性能材料加工、路面抢修排险等新工艺,和局部病害处治、旧材料加工等设备,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想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不吃“烂苹果”,就需要以推动公路养护工作良性循环为目标,以路为本、养护创造效益,保证有相对充足的预算资金,及时、准确、详实可靠的检测数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化养护管理平台,根据每一条路、每一种路面结构,单独建立路况性能衰变方程,科学地制定动态养护规划。